(命運密語)淺談關於持咒誦經後的迴向  Mylene

 某天跟朋友聊起,原來關於持咒或誦經後的迴向行動,也是一個十分大的學問。

 按照網上資料,我們可以由歷史及一些人的經驗對迴向這件事作初步了解。「迴向」是梵語parināma的漢譯,意思是「轉向、迴轉、歸向」。意思是將自己所修習了的善德福報,透過發願的方法分享給特定對象或目標,有點生命幫助生命的意味,使整個世界變的更明亮。這種做法是何時出現的呢?據說與大乘佛教的興趣有關,大乘的修行者所求的是成就無上菩提,普度一切眾生。早期一些大乘經典,便有記載和提出有關迴向的概念。例如:《華嚴經》:被譽為「經中之王」,其中〈十迴向品〉專門詳細闡述了菩薩十種迴向的內容,是迴向理論最系統化的經典之一。《法華經》:雖然沒有直接以「迴向」為名,但其「迴小向大」的思想——將小乘的自我解脫心,轉向大乘的菩提心—也是迴向的一種深刻體現。《般若經》:強調「三輪體空」的迴向,即了知能迴向的自己、所迴向的功德、接受迴向的對象,其本性皆是空寂的,這是最上乘的迴向。所以也有說法表示,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後,迴向的理論和實踐也隨大乘佛教的發展而逐漸普及和成熟。

 執筆之時,在農曆七月盂蘭盆節期間,也使我想起了一個經典的迴向故事—《目犍連尊者盂蘭盆救母》。目犍連尊者透過神通得知母親在餓鬼道受苦,便向佛陀求助,佛陀便指引他在僧眾結夏安居結束的自恣日(佛歡喜日),準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依靠僧眾的清淨功德力,迴向給他的母親,最後其母得以超脫於餓鬼道。現代方面,我們也會偶有耳聞有人長期為生病家人誦經迴向,或是迴向給「冤親債主」,而做了迴向後,家人的健康得到改善,自己的生活中的障礙也逐漸減少。有說法表示,功德容易散失,迴向就像將一滴水(功德)投入大海,與大海融為一體,沒有迴向的話,這滴水就只在地上,太陽一曬就蒸發了。同時,迴向也能因你的心量擴大,功德變的無量無邊。

 最後,到底迴向要怎樣做或怎樣說呢,大概因應各人所師承的老師而不盡相同。但主要還是必須定下意圖,受眾。迴向對象可以是現世或已故親人、冤親債主、需要幫助的人(如災區民眾)、工作同事等。願望可以祈願對方身體健康、業障消除、往生善道或極樂世界、化解怨結等。也有人是迴向給自己的,但要記住,迴向給自己的相的,並不是為弓世谷俗享樂,可以是增長智慧。至於迴向的說法,在網上也有一些例子可以參考。迴向給親人、亡者:「弟子某某某,願將今日誦經/持咒(說出名稱和數量)的功德,迴向給XXX(亡親名字)。願他/她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淨土。」迴向給冤親債主:「願將此功德,迴向給我的累生累世冤親債主。祈請化解我們之間的怨結,願他們能得佛力加持,離苦得樂。」也可以迴向給自己不知道,卻傷害了的眾生。但由於我們自己並非有大功德或修行之人,還是建議迴向時有特定受眾和意圖為佳,不要一下子便迴向生天下蒼生,這樣你將可能吃不消的,會有很多蒼生每天來你那裡,靜待你的迴向。◇

 

圖片來源:網上

https://sweetmoonblog.wordpress.com

https://www.facebook.com/MiracleLife.Cheri

https://www.facebook.com/sweetmoonspiritual

https://www.facebook.com/artcheri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