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騷小話兒)環境劇場的局限 喬捷
最近,在澳門鄭家大屋上演的《夜‧觀應》,獲2025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這「探索之星獎」為團隊帶來榮譽,肯定了製作團隊的努力和作品的品質,然而最麻煩的用作品帶來更大的觀眾群,直接體現在「變現」上面,卻始終有很多先天的限制。
《夜‧觀應》的先決是有特定場地的要求,特別這種內容和環境高度結合的環境劇場,離開了鄭家大屋,吸引力就減半。然而,問題也在於鄭家大屋本身。早幾年《夜‧觀應》首映時,我也受邀請去過看現場,演出絕對精彩。問題是,我去的過程非常之艱難,附近沒有車位,步行要上半山,交通相對不便,這是先天問題,也就是觀眾需要提早。然而鄭家大屋的演出,其實很大一部分都在戶外,也就是提供給觀眾變涼快的地方相當有限,等開場的時候,連同步行趕去的運動量,汗就是不斷的流。
那天遇上團隊領班劉老師,他都說鄭家大屋好天曬落雨淋的問題,對觀眾、演出團隊以及票房穩定性都相當不友好,但怎麼不友好都好,口碑還是會有人來看,到最後難題就是一場演出的入場觀眾有限的問題,成本效益不高,自然影響了製作團隊的收入,同樣付出了一個半小時的努力,但入場費不能收費,入場人數又因為環境不容許增加,最終又變成了一個打擊熱情的局限性。
這當然也是所有環境劇場都在面對的問題,又或者說我們大多數人都在錯誤地用上了劇院票房的期待。像最近鄭家大屋附近的Bookand咖啡店,也上演了沉浸式劇場《奶娃我謝謝謝謝妳》,雖然座位也是少,但相比起《夜‧觀應》,至少叫做全程有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