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司警接獲兩名在本澳就讀大學的內地及香港大學生報案,分別報稱墮「公檢法」電話詐騙,事件中兩人損失合共一百六十萬港元。
案中的兩名青年事主,分別為內地女子以及香港男子,均在本澳就讀大學。
案情指出,司警前(八)日先後接獲該兩人報案,其中女事主報稱於今年七月十一日收到「澳門出入境部門」人員來電,指她的內地手機號涉及犯罪,電話隨後轉線至「昆明公安」。「公安」再指她的銀行卡涉內地多宗案件,需要立即受查。
女事主信以為真,與「公安」進行視頻辦案,對方其後展示「拘捕令」,她再按指示開啟屏幕共享功能,提供銀行帳戶等資料。不久,「公安」又聯絡女事主稱需要繳交七十萬港元「保證金」用作「取保候審」。女事主因無錢,被騙徒教唆向家人訛稱到「外國交流」需用錢。
及後,女事主成功向家人取款,於上月十七日轉帳七十萬元到指定的香港銀行帳戶。同月二十九日,「公安」再以相同理由索款多七十萬元,此時她才感到可疑,拒絕再付款及報案。
男事主則於今年八月十六日收到同類詐騙電話,手法相同。上月二十二及二十四日,他按指示轉帳七十一萬及十九萬港元到指定的香港銀行帳戶。本月一日,事主向家人提及事件被告知是詐騙,於是報警。兩名事主合共損失一百六十萬港元。
司警局呼籲市民慎防假冒facebook專頁陷阱
司法警察局近日接獲多宗涉及「網上訂購大閘蟹」的詐騙舉報。騙徒於Facebook假冒本澳商戶開設虛假專頁,並以優惠價錢預訂「大閘蟹」作招徠,吸引市民以「先付款、後取貨」方式進行交易。然而當事主按對方提供的「未認證」MPay二維碼進行掃碼支付後,一直未有收到相關貨品,並發現對方已失去聯絡,始察覺上當受騙。經統計,十月至今,已有五名市民被騙前來司法警察局報案,各人報稱損失金額由數百至二千澳門元不等。
鑒於近月正值大閘蟹時令季節,騙徒會趁機混水摸魚,假冒海鮮店專頁進行詐騙,司警局反詐騙協調中心再次呼籲市民:
切勿貿然與陌生網上帳號進行交易,尤其以優惠價格作招徠的網購商品,應選擇具有實體門店的商戶,或先向商戶求證才進行交易;
網購需謹慎,小心防範各類型「先付款、後送貨」的交易要求;
倘懷疑涉詐,可使用司警局「反詐程式」查核風險指數,又或致電防詐騙查詢熱線八八00七七七七或報案熱線九九三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