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輝映的首都北京,兩場世界級機器人盛會接連舉辦。
在北京經開區1500多個機器人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各顯神通,百餘款新品發佈。僅相隔一天,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拉開帷幕,來自16個國家的280支隊伍,在比賽中一較高下。
破紀錄的參展規模,爭分奪秒的創新迭代,加速轉化的落地應用……依靠中國強大的產業優勢與深厚的創新土壤,北京機器人產業提早佈局、穩紮穩打、快速崛起。機器人盛會背後,彰顯北京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蓬勃態勢。
北京人形機器人應用「破繭進化」
穩健地邁過碎石路、走過獨木橋,跨過膝蓋高的障礙物,通過旋轉樓梯……16日下午,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內,伴隨著「咔噠咔噠」的腳步聲,一台人形機器人僅用時2分多鐘,就完成了100米長的障礙賽,引發全場熱烈的歡呼和掌聲。
這是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的一幕。在3天的賽程里,機器人足球5V5、機器人拳擊賽、機器人田徑賽……一項項創新賽事突破傳統體育範疇,展現出科技與運動結合的全新火花。
就在幾天前,於北京亦莊召開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同樣火爆。現場人頭攢動,一台台人形機器人在拳擊場上揮舞雙拳,在流水線上分揀貨物,它們從PPT、演示視頻里走向現實,「摘掉」電纜線、安全繩,開始獨立行走、展示才藝技能,成為可以走向市場的「硬通貨」。
夏秋之交,兩場機器人盛會讓世界的目光再度聚焦北京,人形機器人上演「加速進化」——從「好玩、好看」變得「實用、好用」。
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主辦方介紹,希望通過多種賽項,集中展示和檢驗機器人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推動機器人機械結構、人工智能、傳感等多學科技術進步,促進產品應用落地。
「從機器人馬拉松賽到這次的機器人運動會,我們的『天工』機器人實現了在比賽中以穩定速度奔跑,通過攝像頭等設備感知賽道白線,自主規劃路線。」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說。
「進化」背後,北京這座城市的機器人產業能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機器人不再是冰冷的機械,而是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的推動力。
盛會之外,人們也能與機器人不時「邂逅」。推開機器人主題餐廳的大門,仿生人形機器人迎客;4000平方米的具身智能機器人4S店,匯聚全國40餘家機器人企業的100餘款機器人產品,提供銷售、展示、維修等一站式解決方案。
如今的北京,正從「產業高地」邁向「人機協同全球樣板」。
質、量「雙升」加速「硬核突圍」
北京市經信局局長姜廣智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已培育機器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7家,集聚人形機器人整機單位30家,均居全國前列……
2024年,北京市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0%,產業發展居全國第一梯隊;已支持形成12類200項機器人創新產品,高端產品體系基本形成……
產業發展質、量「雙升」背後,振奮人心的底氣從何而來?
——錨定關鍵科技,持續創新突破。
一位北京機器人企業的首席技術官坦言,10年前,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驅動、智能控制器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想要造一台「不受制於人」的國產機器人,可謂天方夜譚。
北京市經信局智能裝備處處長李野川說,立足科創資源集聚優勢,北京深刻把握機器人發展未來趨勢和重大機遇,持續瞄準關鍵共性技術、核心零部件突圍奮進。
如今,大量「京研」機器人用上國產無框力矩電機、空心杯電機、行星滾柱絲槓等核心零部件,人形機器人也擁有了聰慧的「大腦」、敏捷的「小腦」和靈活的「肢體」。
——激發市場活力,產業有序推進。
機器人產業發展熱潮,源於技術躍升,更離不開政策與市場的「雙向奔赴」。
筆者瞭解到,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等重要文件指引下,北京市於2019年起連續出台兩輪三年行動計劃,全力建設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應用示範高地和高端產業的集聚區。
「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形成合力,強化了企業、機構的創新主體地位,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配套發展,形成了大中小協同、上下游聯動的良好生態。」熊友軍說。
產業發展火熱,企業端感受很深:「『跑馬』後的4月,訂單『爆了』,5月推進量產,6月實現『跑通』,7月交付人形機器人105台創了紀錄,8月的目標是200台!」這是北京企業松延動力分享的成績單。
——真實場景規模開放,推動應用落地。
不少業內人士坦言,在產業發展中,比研發更難的是商業化落地。幫助企業「跑通」從「實驗室明星」到賦能千行百業的發展路,北京下了「硬功夫」。
筆者瞭解到,北京市實施「百種應用場景示範工程」,支持機器人在11個領域134個場景里首試首用。北京經開區發佈「具身智能機器人十條」,開放近千個真實點位,發放數據券和打樣券等,助力企業在真實場景中獲取訓練數據,這是企業迫切需要的「成長土壤」。
北京市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李志起說,北京牽頭舉辦人機共跑馬拉松賽、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等,是主動搭建平台,推動技術路線收斂,可以起到驗證產品成熟度的「試金石」作用。這些機器人的「參賽經歷」,將成為企業開拓市場的「關鍵經驗」。
補短板、強合作打開發展新空間
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認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後的又一顛覆性產品,在家政服務、生產製造、倉儲物流、教育醫療等場景發揮重要作用。
面向未來,在AI大模型加持下,人形機器人開始讀懂環境、自主決策交互,但要想更進一步,還需加力。比如,具身智能「大腦」還不夠聰明,「小腦」運控能力仍有短板,產業標準尚不統一,規模量產有待開發等。
解決這些難題,要繼續保持定力、耐心和決心。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內的未來產業。
北京也發佈了未來三年的「具身智能發展施工圖」,提出將突破多模態融合感知技術、研發「大腦」大模型、提升「小腦」技能模型能力等關鍵技術。預期到2027年底,突破不少於100項關鍵技術,產出不少於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件產品。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也是全球共同機遇。花開滿園才是春,北京堅持全球合作共贏、開放共享,為產業發展打開更寬廣空間。
北京開門辦會,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廣邀海內外機構及專業人士參加,新加坡、東盟、尼泊爾、喀麥隆等團組紛紛在京發佈機器人應用場景和合作需求。
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則吸引了來自美國、德國、巴西、日本、澳大利亞等16國的參賽隊同場競技,不少參賽隊伍提前1個月就來到北京備賽。
「這次長途飛行不單是為欣賞景點或品嚐美食。」來自荷蘭埃因霍溫科技聯隊(TechUnited Eindhoven)的傑特·布魯斯(Jette Bruurs)說,「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全球矚目,我們非常珍惜與中國選手競技和交流的機會。」
不斷吸引外賓來華交流的同時,在京機器人企業也加速開放共享。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聯合北京大學推出了大規模多構型智能機器人數據集等,累計下載超3.6萬次;來自北京加速進化科技有限公司的T1機器人成為很多國際賽隊的「首選用機」……
美國自動化促進協會主席傑夫·布恩斯坦說,中國在機器人創新方面的快速推進值得借鑒,期待各國深化合作,攜手共創未來。
姜廣智表示,下一步北京將繼續發揮超大城市場景豐富的優勢,聚焦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需求,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推動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打造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應用標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