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橋的青石板在腳下延伸,京杭大運河泛著秋陽灑落的暖意,如醒來的青龍,在午後光暈中披滿銀鱗。倚著石欄望去,貨船犁開碧波,浪紋層層推著時光,彷彿間竟分不清身在隋唐還是今朝。
運河博物館裏的巨型沙盤,用現代光影交織出當年的漕運盛景。解說牌上「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字樣,讓我想起幼時讀歷史,驚歎於運河的宏偉,開鑿之艱巨,又惋惜後來的淤塞衰微。此刻站在透明廊道上,看模擬的官船曳櫓而過,腳下斑駁的榫石與殘陶靜默訴說往事,從吳王夫差開鑿邗溝,到隋煬帝連通南北,再到元世祖取直航道,最後是2014年列入世界遺產的榮光——兩千五百載春秋,竟不覺瞬間而過。此刻既感概歷史滄桑,更欣喜的是1794公里、穿越五大水系的水道,早年已再次全線通航,並在偉大的南水北調工程中發揮作用,像永不歇息的血脈,續寫著文明的詩篇。
走出博物館,重新回到秋光裏。站在拱宸橋,筆直的運河如青灰緞帶,在粉牆黛瓦間蜿蜒舒開。貨船的笛聲騰起細浪,濤湧濤落,與隋唐無異,只是船的速度和堅厚絕非昔日可比。憑欄遠眺,秋水盈盈,貨輪與古漕船在光影中忽然疊合。想當年這裏該是怎樣繁華:漕工號子震天,萬艘漕船載著稻米北去,又滿載絲綢南歸。而今喧囂褪去,只餘流水無聲,反倒增加一份歷史厚重和悠閑舒適。
信步轉入橋西文創區,一幢幢廠房立着,這是建於1889年的通益公紗廠,昔日浙江首屈一指的民族工業,經過百多年的合併、賣盤、收購、更名,1977年改名為杭州第一綿紡織廠,2009年部分廠房改造成多所文創體驗館,並擁有一個大商場。一匹匹藍印花布從簷角垂落,在風中搖晃,技術員靜坐一角,全神貫注地創作。紙、筆、墨、繡、扇、傘、畫、茶和經注入現代元素的玩意,着着展示杭州文創的成果。紙扇館裏,老師傅正以竹為骨鋪展素宣,毛尖在宣紙上勾勒出遠山近水。握一把摺扇,輕搖間涼風飄送,檀香墨韻似要將運河的溫柔都收在咫尺之間。
臨近黃昏,走進河濱的橋西直街,仿古建築群盡是醫館、藥坊,彰顯杭城中醫藥重鎮的傳統地位。我在一所百年茶館門前尋了個位置,學人附庸風雅,點了杯中西合璧的龍井養生奶茶。溫潤的瓷杯,茶香濃濃,入口嫩滑。閒聊間,老闆娓娓道來:“這杯奶茶融合了中華傳統茶藝,加入養生材料,採用印度拉茶技術沖調而成”。想不到古雅的杭州,就連喝茶也追緊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求變。
夕陽正緩緩西沉,開始把運河染成金黃。遠方雲潮湧動,近處船艇靜泊岸邊。微風輕漾,這千年水道在暮色中舒展筋骨。揚開紙扇,驀地明白,這條水路從來不曾老去,它只是換了另一種方式,繼續滋養著兩岸人家。就像扇上的墨跡,看似靜止,實則永遠在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