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吳鈞《續齊諧記》:東漢的費長房學道成仙,能知過去未來凶吉事,有名桓景的年輕人慕名尋訪,拜為師父。一年九月初,費長房鄭重其事告知:「重九之日,你家將有災厄降臨。」桓景大驚,求解救方法。費長房指點道:「是日清晨,你一家老少離家登山,用茱萸盛於口袋繫在手臂,喝菊花酒,可驅凶保平安。」
桓景一一照辦,天不亮離家,直到半夜回家,只見家禽家畜悉數暴死。此事不脛而走,遠近皆知,自後每逢重陽,人皆臂繫茱萸登山,飲菊花酒,以避災厄而求吉祥。
傳說畢竟是傳說,實際上茱萸是一味中草藥,重陽前後成熟收穫,色赤紅,味辛烈,有驅蟲去濕、逐風邪、利五臟、祛病辟厄之功效。多種古籍中記載其藥用價值,如晉代周處《風土記》:「茱萸,色赤可采也,平生山谷,治心下邪氣,去三蟲。九月九日折茱萸插頭上,辟惡氣禦初寒。」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更把茱萸美稱為「辟邪翁」:「今世人以茱萸浮於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服之以消陽九之厄。」
茱萸辟邪的功力,也引起了帝王的興趣,早在漢朝時,重陽這一天,宮裏的後妃王子,均要折茱萸或插於頭上,或繫於手臂,或佩於腰際。為鼓勵臣下忠君報國,皇帝還要將茱萸賞賜給文武百官,群臣視為莫大榮耀,山呼萬歲叩頭謝恩。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從「遍插」二字,可見重陽節茱萸之必不可少,無怪乎古人又把重陽節稱作「茱萸節」。
菊花既有觀賞價值,又是一味中草藥,稱「長壽花」「延壽客」,其功能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故早在漢初,人們就用它來延年益壽,劉歆《西京雜記》:「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風土記》、《荊楚歲時記》等古籍中,也都有類似記載。
《風俗通》中,還有一則菊花延壽祛病的實錄:
漢時南陽酈縣山谷裏,住着三十餘戶人家,長壽者一百二三十歲,中壽者百餘歲,下壽者也有七八十歲。蓋因山上有野生大菊,花瓣飄落深谷清泉中,山民長年飲用浸泡了菊花的山泉之故。消息傳出,患有風眩病的司空王暢、太尉劉寬等大臣,令酈縣縣令供給此種山泉。他們飲服以後,均得痊癒康復。
古人對菊花的用法,主要是釀菊花酒,菊花盛開之際,採花並莖葉,雜黍米釀造,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飲之,也有以菊花泡茶或入食品,至今仍風行於世。
重陽習俗中的吃,除了飲茱萸酒、菊花酒外,最風行的,要數「食蓬餌」了,《西京雜記》:「九月九日,食蓬餌,雲令人長壽。」「蓬餌」,就是重陽糕,古時用米或高粱製成,有延年益壽之功。
隋唐以後,人們因「糕」與「高」諧音,把習慣在重陽節吃的「蓬餌」稱之為重陽糕,寓步登高的好口彩,明人謝肇涮的《五雜俎》中對此說得明白不過:「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祝曰:『願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吃糕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