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禁止詆毀、侮辱大齡未婚女性,禁止歧視、虐待生育女嬰或殘疾嬰兒的婦女以及不育婦女」之文字,被寫入修改後的《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簡稱《辦法》)時,面對官方新聞留言中各地網友的怒讚,一時竟不知該喜還是憂。
修改的出發點,是從更多維度善意保護女性,但換個角度來看,想必是相關「詆毀」「侮辱」「歧視」已經嚴峻到了一定程度,才會體現在官方文件中。無可否認,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或多或少仍體現在生活中,無論是職場中的女性歧視,還是被強行賦予「招娣」之名的原生家庭重壓,又或者是客觀存在的婚育難題,無形之中讓部分女性背負巨大壓力。
幸好,如今女性地位普遍提高,她們中絕大多數精神獨立,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而不願在「讀書-工作-結婚-生子-退休」這條一眼望到底的人生路上,隨波逐流。經濟上的獨立,更給了她們選擇是否走進「圍城」,是否生兒育女的絕對底氣。然而,總有熱心人打着「為你好」的旗號勸婚、勸生,更有甚者會用嘲諷性語言暗中人身攻擊,頗有殺人誅心之架勢。遺憾的是,並非所有女性都擁有足夠強大的內心,能兩耳不聞閒言碎語,能對惡意詆毀一笑而過。對她們而言,諸如「賣剩蔗」「籮底橙」「攝灶嚹」等俚語聽來格外刺耳,堪稱精神霸凌。
即便負面言論不可控,但看過太多或狗血的婚姻悲劇,或貌合神離的搭伙過日子後,她們深知恆久不變的愛情是奢侈品。隨着女性意識的日漸覺醒,越來越多女性的婚育觀悄然改變,一句「不婚不育保平安」不再只是口頭禪,而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如此現狀,不禁令我想起舊時的自梳女。
所謂自梳女,是指為抗拒不幸婚姻而立誓終身不嫁之女性。資料記載,自梳習俗形成於清末、盛於民初,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區,最早的自梳女來自廣東順德。彼時,珠三角地區手工業發達,女性可以憑勞動實現經濟獨立,從而獲得擺脫不平等婚姻束縛的底氣。
第一次聽說這個名詞,是源於劉嘉玲與楊采妮主演的電影《自梳》。當年,女子出嫁後會梳起髮鬢宣告人婦身分,站出來對封建包辦婚姻說「不」的自梳女們,亦在特定儀式後自行盤起髮髻,以示終身不嫁之決心。鑒於女性生存不易,她們通常會合資建房並一起生活,其聚居地被後世稱為「姑婆屋」,而這種獨特的社群互助關係,像極了當下流行於中年群體的「組團養老」計劃。
若干年後,大批自梳女已不在人世,剩下的亦從容老去。幾年前,不少媒體先後對當地最後一批自梳女進行專訪,聽那些被尊稱「媽姐」「姑婆」的自梳女回憶過去,心底五味雜陳。但不論如何,她們的獨立自主與敢於選擇人生路的勇氣,令人欽佩。
如今,對在職場拚搏的女性而言,經濟獨立幾乎是標配,意識獨立更是早已擺脫了性別束縛,面對婚育問題她們更加隨緣:若遇良人,攜手走進婚姻殿堂,無疑錦上添花;遇人不淑,亦能獨自美麗,書寫精彩人生篇章。
畢竟,無論婚姻、生育,又或者是這樣、那樣的問題,從來都不是人生的必修課。謹記,世間除卻生死都是小事,何懼他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