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被一個問題困擾:許多學生明明沒吃透知識點,卻總是在課堂互動中不發問又不尋求解答,可到了作業與考試環節,漏洞便暴露無遺。師生之間彷彿隔了一堵厚厚的無形牆,老師費心傳授,學生卻難以接收,不懂裝懂的背後,藏著值得深思的原因。
這堵牆的形成,首先源於學生的被動學習心態。不少學生早已習慣坐著上課就等於有跟著學習的模式,課堂上跟著老師的思路走,看似全程參與,實則缺乏主動思考。尤其是在理科課程中,老師講解例題時邏輯清晰、步驟分明,學生聽著覺得毫無難度,便自以為掌握了核心方法。但真正獨立解題時,才發現自己當時只是記住了步驟,並未理解知識原理,就形同好像背了題似的,一旦遇到變形題就束手無策。更有甚者,將上課變成「應付任務」,走神發呆、分心等,老師提問時只會敷衍回應甚至沒回應,實則全程處於「假性參與」狀態。
其次,害怕暴露不足的心理,讓學生不願主動打破這堵牆。中學生正處於在意他人評價的年齡階段,在集體課堂中,很多學生不願承認自己「不懂」。他們擔心一旦提出疑問,會被同學嘲笑「反應慢」「基礎差」,也怕被老師認為學習態度不認真。於是任由疑問堆積,令師生間的溝通通道逐漸堵塞。
再者,教學節奏與個體差異的錯配,進一步加劇了隔閡。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理解速度都存在差異,但課堂教學需遵循大體進度。有些學生基礎薄弱,對前置知識掌握不牢固,面對新內容自然難以跟上;有些學生思維活躍,卻因課堂節奏偏慢而逐漸喪失興趣。當學生無法在課堂中獲得契合自身的學習支持時,既不願主動求助,又不願承認困難,便只能選擇不懂裝懂。久而久之,知識漏洞越積越多,師生間的那堵牆也越築越厚。
筆者認為,師生間的無形牆,從來不是一方造成的。要打破這堵牆,需要學生勇於放下顧慮,主動表達真實的學習狀況;也需要老師多些耐心引導,創造寬鬆的提問環境,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需求。唯有雙向奔赴的溝通與理解,才能讓知識順利傳遞,讓教與學真正同頻共振,筆者自己作為教師,也一直在這方面努力,務求將無形之牆拿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