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訂閱了三本文學雜誌,一本是廣東的《花城》,一本是北京的《十月》,一本是天津的《小說月報》,沒有一本可以順利看完,甚至裏面任何一篇小說都沒看完過,基本就是看看目錄的條目,讀一讀裏面的小詩。一本文學雜誌少說也有十萬八萬字,一個月下來三兩本,基本已經消耗了我所有的閱讀時間。這兩個月都在讀長篇小說,平均起來大概一兩週可以看完,但也是連日、碎片化在工作和生活的狹縫之間幾頁幾頁的看,是這樣累積起來把書看完。要說在紙本閱讀之外還看了甚麼,在我有紀律地拒絕了刷社交網絡和短視頻之後,我把多出來的時間,用來看線上的小說和文章,一樣的費眼、但讀長文章的好處是,可以稍為靜心和專注,而不像看朋友動態和短片那樣,在短時間內接收大量的衝擊。
量多讓人心亂,五花八門的東西,無法使人在一段時間裏面,認真思考某個問題,這是短文和短片不利大腦的原因。而且,我們過去說的短和今天說的短,又似乎不在同一概念。過去我們的短,可能說的三五千字的文章,二三十分鐘的影片。今天說的短,是百字為單位、是以秒為時長。因此,說思維和耐性,對現今的人和過去的人,可能並不在一樣的理解層面。
如果作為單純的娛樂,我覺得一個人每月看兩三本文學雜誌是可以的,但那是在沒有甚麼其他娛樂的前提下,是在我們真的很喜歡透過文學雜誌認識更多新作者和新作品的情況下。在生活節奏急促、娛樂五花百門的澳門,哪怕是一個文學愛好者,我還是推薦大家多看專著,一本一本書來讀,至於雜誌,還是用來吸收資訊為主,就像去社交平台找美食推薦一樣,為的是找下一個閱讀的目標,以這樣的方式來思考,應該就不會因沒把雜誌內容讀完,而產生「罪惡感」了。文學雜誌的形式有沒有甚麼需要調整以配合這個時代呢?既然雜誌都要開新媒體帳號來推動業務,會不會內容和產品上面,也要跟進換代?這一點,確實也值得報刊思考,而不僅限於文學的範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