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台灣 台灣博士「登陸」營造新故鄉 我像一名鄉村尋寶者

 「每看到一處古建,看到一處自然景觀,就在想怎麼樣讓它們『活起來』。」台灣青年楊于萱自稱「像一名鄉村尋寶者」,「村莊氛圍活躍起來,讓我很有成就感」。

 第十六屆海峽論壇正在廈門舉行,楊于萱先是亮相海峽青年論壇,登台講述了她的「登陸」築夢故事;隨後,還將參加閩台鄉建鄉創合作論壇,現場簽約閩台鄉建鄉創合作項目。

 從台北而來的楊于萱,是台灣輔仁大學學士、東海大學碩士、逢甲大學博士。來廈門之前,她主修古典文學、設計美學、文化傳播,曾在台灣多所大學任教。任教期間,她每年寒暑假都會帶著台灣學生來大陸,讓他們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我想親身實踐給學生看,這裡確實像我推介的那樣,市場大、機會多」,於是她決定留「廈(門)」,成為一名鄉村營造師。

 二0一九年,楊于萱帶著台灣的社區營造理念,進駐到廈門天竺山麓下的過阪社區。美麗的村莊,親如家人的村民,讓她迅速融入到村子裡。她扎根村居開展調研,發掘和保護鄉村文化,將「陪伴式鄉建」做得風生水起。

 在過阪社區,楊于萱和同事舉辦「晚間老年大學」,柔力球、廣場舞、腰鼓、歌仔戲,來上課的阿嬤們,每天都有不同的課程;舉辦「兒童議事會」,讓孩子們學習和探討「碳中和」這樣的新名詞;舉行全村短視頻大賽,獲獎作品多數來自幾年前還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

 「我們最大的期望就是每個村民都能是自己的鄉村代言人。」楊于萱向中新社記者表示,鄉村營造師就像尋寶者,一頭扎進鄉野,以「新村民」的視角,發掘和保護鄉村的文化和禀賦;又像一個護航者,深度參與到鄉村發展過程中,為古舊的村落凝聚起新的精神氣質,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一起努力、一起打拼,營造新故鄉。

 楊于萱的腳步並未就此停歇。為了擁有更大的施展空間,二0二二年,她在廈門市集美區組建新的兩岸團隊,創辦廈門閑閑文創有限公司,併入駐聚融壹家台灣青年雙創基地。入駐基地後,公司接了不少單子,涉及特產文創包裝設計,營地、民宿運營規劃,以及村莊整體規劃等,業務還拓展到了漳州、泉州等周邊地區。

 目前,楊于萱的團隊已開始從兒童活動空間、長者居家安全、公共空間及其無障礙化等方向為城內村展開整體規劃設計,進一步描繪鄉村振興前景,盡可能讓村莊的人文、經濟效益最大化,並輻射村莊全體人群。

 「我希望我的腳步可以永遠向前,從台灣邁向大陸,再從大陸邁向到世界。」不僅在大陸廣闊田野間找到築夢的舞台,楊于萱更願意充當溝通兩岸的橋樑,通過自己的公司引進更多台灣人才,用自己的經歷吸引更多台灣學子過來研學、旅行、考察。迄今,她已帶動二十多名學生、朋友扎根大陸發展。

 「在廈門,我有家人、有朋友,我們一起努力奮鬥。」楊于萱感嘆道,在廈門工作生活的這些年,留下她的不僅僅是好政策、好環境,更是濃濃的人情。

 「此心安處是吾鄉」,已經在廈門安家的楊于萱表示,家鄉不僅僅是一方熟悉的天地,更是由無數善意、溫暖匯聚成的小世界。◇(中新社記者 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