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昭南神社遺址(下)  圖文/平川

 1943年2月15,是日本佔領新加坡一周年的紀念日,也是新加坡淪陷的第二年,日方特別隆重其事,在當天進行了昭南神社的落成典禮,名為「鎮座祭」。典禮除了昭南市長及海陸軍將領出席之外,還要新聞記者、本地各民族和各宗教團體派代表來參加觀禮。其實當時太平洋戰爭已經發展得如火如荼,日軍在財力及物力上都處於緊缺的狀態,但仍耗費巨資建造神社,無非是想藉此為在馬來等地作戰的日軍及其僑民建立精神支柱,使遠離國土的軍民,在到神社參拜天照大神的同時,得到精神的依托,進一步激勵軍心,鼓勵士氣。其次,日方想以神社作為工具,強化對當地人的精神統治,以圖征服人心。當時日方大規模的組織本地人前往參拜,尤其是學生更要定期參拜,希望在潛移默化之下,可以達到同化的目的。不過願望歸願望,一場以侵略他國領土為目的的不義之戰,終究是難逃失敗的命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吃了美國的兩顆原子彈之後,宣佈無條件投降,同月的25日,日軍親自炸毀昭南神社,摧毀建築,並將神社內供奉的鏡子及神刀拋入南海。他們知道,英軍是不會留下他們這個戰敗的標誌,想到與其落入敵人的手裡受辱,不如先下手為強,以他們的武士道精神,來個敗者自毀。至此,這件侵略戰爭的產物,亦隨日本戰敗而灰飛煙滅,神明不但無力守護侵略者,就連它自己也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

 根據資料,昭南神社的下方建有一道橋,人們在過橋之後,需沿著百級石階,分三段而上,直接登上二百餘尺高的山頂。山頂為平地,是神社主體建築之所在地,而神社之殿座落在山頂的北面。神社為開放式的結構,分拜殿、中門、祝詞舍、供奉天照大神的正殿、後殿、之後是三座高大的鳥居,約120米長的神橋、戰勝紀念館等所組成。據當年的描述,可以想像從參道遠眺,可見青山高聳,蒼松疊翠,池水環繞,紅橋倒映,景致之優美不遜色於日本國內的神社,這與日方所追求的南方共榮圈中心神社的地位完全吻合。

 據說當時日軍還有後續的計劃,就是在神社周邊建造公園、運動場及游泳池,還要增建野餐的地方和可以泛舟之湖,以供昭南市集會或舉辦東亞運動大會等。2002年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將昭南神社列為歷史遺跡,但卻不加以保護及發展,2017年新加坡二戰紀念館以「昭南展覽館」命名,「昭南」二字迅速引發強烈爭議,畢竟日本軍國主義犯下了滔天大罪,「昭南」二字在新加坡為人所不齒。

 走訪那天,我們在樹林裡看到有兩座以石頭堆砌而成的矮牆,當走過之後,那塊巨型的花岡岩水槽便出現在眼前,它是當年用作祭祀前淨手用的,之後又發現散落在水槽旁邊的三枚看似銅錢,中心方孔的圓形石墩,應該是當年建造神橋(拱橋)和鳥居(牌坊)留下來的石墩。我們稍為駐足之後,便繼續前行,在堆滿落葉的路上,發現了登上神社的百級石階,但已很殘破,它分成三段延綿而上,我們沒有走完那百級石階,因為這次要尋找的神社遺跡,基本上已經找齊了,說來這次行程也算順利,只是森林裡崎嶇不平的石頭路走起來要格外留神。

 昭南神社隱於山林83年,雖為野草及樹葉所掩蓋,但還是讓人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是真實地存在過,滄海桑田,歲月長河帶走了很多東西,也把很多記憶沖淡了,但留下來的,在陽光的照射下,正好為這段歷史作見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