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留言)我也成了澳門背包客   野萍

因為不想被束縛,平素最不喜歡背包。從小到大也根本沒用過書包。直到成年了,終於要到外地上大學了,大學畢業後又在外地工作,成為了定期遷徙的遠方遊子。自己沒甚麼包,有時候家人為了體面買了錢包、手包給我,我也基本沒用過,一是不習慣,再就不喜歡,認為沒必要。少量的幾張紙幣也沒有放錢包的習慣,一點點零錢放口袋裏就行,何況現在還根本用不了現錢。手包則更沒必要了,沒甚麼東西要放,還礙手,手機拿着,或揣褲兜便了。家裏有一兩個背包也好像是辦甚麼業務送的,既不注重品質,也不注重牌子,也沒甚麼機會用,常放在櫃裏,有時還發黴。偶爾出差象徵性帶個手提資料包而已。所以,對於各種包一般不會去近看一眼,更不會去研究啦,實在是因為自己不喜歡,也不需要。

可在二零二四年來澳門工作之後,我卻也成為了背包客,也成為了街巷上行色匆匆的背包一族了,幾乎每天背着包穿行在澳門的大街小巷。而且,到這裏剛一個月,就把帶來的一個包背壞了。因為工作的特殊性,一是房子要自租;二是餐食要自理;三是辦公用品要自帶。正是由於每天上班地點不同的現實,所以在澳門我需要背包。不僅辦公用品要隨身背,而且有時還要帶點餐食,每天也就只能背着背包跑。

每天上班都是早出晚歸,而我的背包足有二三十斤重。背包裏的大件當然是筆記型電腦以及適配件,除此外還有平板電腦、工作筆記本、兩部手機、幾枝筆、工作證,為了正常工作還要帶着轉換插頭以及插線板,還有移動存放裝置、在讀的書籍。為了照顧路上的風景,還帶上了自拍杆和手機支架等。儘管不習慣經常喝水,但也帶了個雙層玻璃水杯,只是水杯近日摔壞了,平時就帶瓶礦泉水。包裏也會備點零食、水果甚麼的,有時還帶傘。加上背包的自重,每天至少二十斤以上的包袱加身。我就當負重前行,鍛煉意志了。

澳門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很多年輕人在這個國際級微小城市打拚,他們穿着正裝,帶着背包或行走趕路,或排隊等公交,拚搏在時間的賽道上。每當背着包行走,時常會想到由李子恒作詞作曲,蘇有朋原唱《背包》的旋律,當然還有那充滿青春氣息的歌詞。有時不經意的,邊行還邊哼唱一兩句「輕輕地打開背包發現我的行囊,是一本年輕的護照,通過了成長的驕傲投入另一個天涯海角……我那馱着歲月的背包,我的青春夢裏落花知多少,寂寞旅途誰明瞭。……我的流浪路上幾多雲和樹,只有背包陪着我奔跑。」《背包》的旋律與歌詞都是我非常喜歡的,因為它承載着多少代人的青春記憶。如今自己也成為背包客了,只是深感不再年輕的自己,其實還有一顆奔跑的心,還有一個青春的夢。深感自己雖年過半百,還馱着歲月,在漫漫人生中逐浪,不斷找尋曾經年少的自己,找尋曾經年少的夢。

人生中往往因為學習、工作或生活的需要背負一些東西。學習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罷,實際上都是在背負自己的人生,也不時常感人生不易,是否要放下行囊,給自己減去一些負累。奈何自己生來勞苦,習慣了忙碌,不願閒下來,主要是擔心自己的人生蒼白空虛、碌碌無為。所以,總是喜歡收拾行囊、整理心情,向陽而發,向上而行,向美而追,不為其他,只為心安,只為踏實。

一生何求何願,惟充實而已!背包是一種壓力,背包也是一種動力。我想,有背包背負其實就是一種初心之境,這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態度和人生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