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當「故事」成為「史實」   一畝鼎

在《人類簡史》中,赫拉利以四重變奏重構人類命運交響曲:認知革命打破生物劇本,農業革命編織甜蜜牢籠,工業革命鍛造文化鐵幕,科學革命點燃數據烽火。這個以色列學者手持「虛構故事」的考古鏟,在尼安德特人的篝火餘燼中,挖出了令現代人戰慄的新型文明基因。

傳統史學的線性敘事形式在赫拉利的著作中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跨維度的認知考古學,美索不達米亞的泥板文書與矽谷的電腦數據對話,十字勳章與算法代碼交鋒,鐵質冷兵器與生化武器相碰撞……看到作者將小麥馴化史與當代消費主義並置時,我突然覺得所謂人類文明進步史,不過是人類認知被一次次推翻的演化史。

赫拉利將歷史學、生物學、心理學、生態學等以跨學科的方式進行融合,這樣的跨學科敘事既非純粹的歷史書寫,亦非簡單的未來預言,而是用充滿個性化的個人認知解析人類歷史的實驗報告式的敘述,這樣的實驗報告,讓我在讀的過程中時不時產生認知眩暈感。

「小麥馴化人類」的驚人論斷使我想起聖埃克蘇佩里筆下關於「馴化」的說法。《小王子》中那個執著於澆灌他獨一無二的玫瑰的星際旅人,不正是農業革命時期智人的詩意化身嗎?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我們的祖先正如小王子般虔誠地馴化着小麥,卻未曾察覺自己正被反鎖在糧食豐裕帶來的人身禁錮的認知牢籠中。

考古學家在賈湖遺址發現的碳化稻穀,本是人類文明躍升的豐碑,卻也成為了人類身體退化的罪魁。智人的臼齒因咀嚼精製穀物而縮小,骨骼因定居生活而脆弱,免疫系統因密集群居而敏感——這種進化代價在當代依然延續:現代人用糖尿病償還着對碳水化合物的癡迷,用頸椎病支付着對電子熒幕的沉溺。

赫拉利說農業革命是史上最成功的詐騙案,人類以為自己在馴化自然,實則在編織作繭自縛的認知蛛網。就像《小王子》中狐狸所揭示的馴養悖論:「你永遠要對你馴養的東西負責」,智人在馴化小麥的同時,也被束縛在土地之上;在馴養牛羊的過程中,也將自己降格為家畜的餵養者、守護者。

這種自我奴役的基因深植於人類文明血脈中。二十一世紀的打工人用健康換取房貸車貸,與新石器時代的智人用自由換取穀物產量的生存策略何其相似!人類在每個時代都會創造出各種不同的新「小麥」,又不斷淪為那些「小麥」的囚徒。

《未來簡史》中赫拉利描繪的圖景令人不寒而慄:當基因編輯技術突破生殖壁壘,當腦機介面模糊人機邊界,當演算法比最親近的人更瞭解我們的欲望模式,那個曾經用燧石取火的物種,正在將自己重寫為雲端伺服器的生物插件。

這種數字異化與韓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的論說形成共鳴。社交媒體的點讚經濟學催生出「自我表演症候群」,演算法推薦的過濾氣泡構建起認知溫室,雲存儲的無限容量麻痹着記憶肌肉——我們正在經歷人類史上最溫和的認知滅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