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憶的長河中,「快點兒」這三個字如同一串清脆的鈴鐺聲,伴隨著我從童年的懵懂走向青春的成熟。它不僅是父母師長口中的常言,也是朋友間偶爾的催促,更是我內心深處對自我成長的渴望與鞭策。
小時候,我做事總是磨磨唧唧的。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悄悄探進我的房間時,鬧鐘準時響起。當我還賴在床上不肯起來,而媽媽又聽到不絕於耳的鬧鐘聲,便會趕緊來到我的房間催促:「快點兒起床,不然要遲到了!」那時的我,總是半夢半醒間,揉著惺忪的睡眼,慢條斯理地穿衣、洗漱,仿佛時間對我來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鬧鐘的響聲和媽媽的催促,就像是一首未完成的晨曲,日復一日地在我耳邊迴響。
上學後,「快點兒」成了我生活中的高頻詞。無論是課間休息時老師提醒我們做好課前準備,還是放學後急著完成作業以便能多看幾集動畫片,甚至是在與朋友相約玩耍時,耳邊總少不了那句「快點兒」。記得有一次,我和幾個小夥伴約好週末去海濱公園放風箏,結果因為我在家裡磨磨蹭蹭,整理東西花了太長時間,導致最後匆匆趕到公園時,大家已經等得不耐煩了。那一刻,我看到了朋友們眼中的失望,也感受到了自己因為拖延而錯失的快樂。從那以後,「快點兒」不再僅僅是別人的催促,它開始在我心中生根發芽,成為自我要求的一部分。
到了高中,隨著學業負擔的加重,「快點兒」更成了我生活中的緊箍咒。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接連不斷的測驗和報告,我學會了如何高效利用時間,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更多的事情。我開始制定計畫,設定目標,甚至學會了在腦海中預演每一個步驟,以確保自己能夠「快點兒」完成任務。然而,我也漸漸發現,有時候,「快點兒」並非總是好事。當我為了趕進度而忽視了學習的品質,為了完成任務而犧牲了休息的時間,那種由內而外的疲憊感讓我意識到,在速度與品質、效率與健康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最難忘的是一次家庭聚會,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外婆一邊熟練地擀皮,一邊笑眯眯地對我說:「孩子,做事啊,不能總想著快點兒,有時候,慢工才能出細活。你看這餃子,皮要擀得薄厚適中,餡要包得恰到好處,這樣煮出來的餃子才又好看又好吃。」那一刻,我仿佛被外婆的話點醒了。原來,「快點兒」並不是生活的全部,有時候,放慢腳步,享受過程,反而也會收穫更美好的結果,而追求精緻的生活也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如今,當我再次聽到「快點兒」這個詞時,心中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焦慮和壓力。我開始理解,每個人的生活節奏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歡快節奏的生活,追求效率和速度;有的人則偏愛慢生活,享受過程和細節。對同一個人來說,有的時候,該快則快;有的時候,當慢則慢。重要的是,我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既不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也不盲目追求速度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質。
「快點兒」這三個字,如同一面鏡子,映照著我成長的足跡,也提醒著我,在未來的日子裡,無論遇到甚麼挑戰,都要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狀態,去迎接每一個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