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履痕)年初一吃餃子   秋葉

年初一吃餃子。年初一吃餃子?是的,年初一吃餃子。

正月初一包餃子,吃餃子,是我老家陝南的習俗。年前臘月中旬,先生特地回家一趟,為的是從老家陝南接年近八十的父母親過來珠海澳門過年。在澳門讀研的姨姪女女也留下來陪婆婆爺爺過年。於是,家裏熱鬧起來。而年味兒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熱鬧撐起來的。既然熱熱鬧鬧地陪老人過年,那我們就要依據老家的習俗來做,比如年初一吃餃子。

年初一吃的餃子可不能潦草地在超市冰櫃裏選幾包現成的速凍餃子,那太對不起自己的胃,也對不起傳統過年習俗,更無法體現自己孝敬老人的誠意。年初一的餃子得自己動手包!首先是買食材。擔心年初一商家放假,提前在一家生鮮連鎖品牌店預定了餃子皮和瘦肉等食材,除夕上午十點去取回來,按說餃子皮最好也是自己和麵來擀,但是那太費功夫了,何況這家生鮮店的餃子皮我們以前買過,品質很有保障。拿瘦肉的時候,店員問需要把肉絞成肉餡嗎?該店有這項免費服務。我跟先生忙不迭地說:不用,不用!我們自己剁!

自己動手包餃子,已經有了現成的餃子皮,那麼,只剩下餃子餡是體現自家風味的步驟了,必須自己剁!年初一早上十點半左右,就開始為餃子忙乎起來了,因為父親母親生活很規律,十二點要午餐。我先把肉洗乾淨,把肉切成小塊,先生接力開始咚咚咚地剁起來,只見他剁肉時用力均勻,還時不時地用菜刀把剁散了的肉糜從四周往中間翻捲成一團,然後又繼續剁;剁到差不多了,就加入薑末,蔥末,切細了的白菜碎,橄欖油,鹽,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因為先生對雞蛋過敏不能加雞蛋液,就加了點芡粉和蛋清,起到黏合劑和鬆軟的作用。先生把餃子餡剁好了,我這邊也手腳麻利地把昨天除夕煮的滷肉返煮好了,切好了,擺盤:有滷臘豬舌、臘豬尾巴、臘豬耳和香腸,都是家鄉親人年前特地寄給我們的家鄉風味食物。再炒了一個豆腐乾白菜,調好滷菜和餃子的蘸水。在我做菜的時候,先生也用大湯鍋燒開了水,開始煮餃子嘍!

煮餃子也不可大意,也有技巧。一是要用大的鍋,二是鍋裝水要足量,三是大火煮餃子,四是煮沸時要點冷水。大鍋裝足量的水,是要讓餃子在鍋中有足夠的空間,餃子相互之間在煮的過程中不黏連;火大是煮餃子不能「溫火溫水」,那不僅餃子難熟,即使熟了,也基本上是浸泡熟的,會很難吃。而要點冷水是減低水沸騰的力度,也避免溢鍋。煮熟的餃子要餃皮不破不黏連,餃餡熟透,那才是煮得好。

香噴噴的滷菜和熱騰騰的餃子端上桌,一家人圍坐着開始吃餃子。外甥女說:好豐盛,吃餃子還有三個菜啊!我答:這就是過年時的隆重儀式感,要跟平日不一樣!

好像南粵大地年初一早上不吃餃子,一般吃齋菜。以前在中山鄉下過年,年初一早上叔公叔婆一早煮好了齋,等我們晚起床的人下樓去他們家吃,也不能太晚,一般是九、十點左右,好像是把齋菜當早餐吃的。叔婆煮的齋菜蠻好吃的,以粉絲為主,配菜有黑木耳、腐竹、髮菜、黃花菜、生菜,因為前一晚年夜飯少不了大魚大肉,初一早上以簡單的齋菜為早餐,也挺清爽和解膩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絶大部分居民都拜觀音,初一十五都會特地重視一下,大年初一吃齋,更有誠意吧。

中國地大物博,同為華夏民族,但是各地風情民俗不同,習俗飲食自然也各有不同。如果能在堅持自己家鄉風俗的基礎上,還能認識和了解別人、別地的風俗習慣,不一定非要接受,至少是了解的,那麼,總好過總是以為自己家鄉的習俗就是這世上唯一正確的習俗,那就好比是坐井觀天的那隻青蛙。

同時,一家人在珠海過春節,用本地食材和家鄉特產以老家做法來做春節美食,似乎沒有入鄉隨俗,其實是一種對故鄉的鄉愁記憶。相反我們平時很少吃餃子。這就像從前廣東人漂洋過海出國闖蕩,在異國他鄉依舊要依循中國傳統來慶祝紀念節日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