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涿州東馮村災後喜獲豐收  陳林 崔濤 李曉偉

 「霜降蘿蔔、立冬白菜」。北方入冬之際,涿州市東馮村成片飽滿青翠的大白菜,進入收穫季節。今年汛期,這裡曾被洪水圍困,受災嚴重。

 高麗菜收穫,對於依靠「土裡刨食兒」為生的張學芬是件大事。一大早,他古稀之年的父母也穿上厚衣服,跑過來幫忙「起」菜。菜園裡,他們把一顆顆約45公分高、15公分至25公分粗的大白菜砍倒,再整齊地碼放成垛。

 51歲的張學芬清楚記得,這些白菜是8月15日種的。「雖然比往年晚種了小半月,長得卻特別好,也沒鬧蟲害。」

 說起晚種,這位種菜多年、習慣用時令節氣特點耕種的「老把式」,顯得有些無奈。而對於每畝約有一萬公斤的「淨菜」收穫,又感覺滿足。

 位於河北保定涿州市刁窩鎮的東馮村,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白菜村」。這裡種植的白菜因葉柄肥厚、甜脆而受到食客青睞,通常銷往北京等地,也是當地農民收入來源之一。

 2023年汛期,涿州遭遇特大洪澇災害。張學芬還記得,在洪水來臨前,村裡組織他們進行了撤離。洪水退去他一回村,就跑到田地看莊稼,「一瞧見玉米秸稈上還掛著泥,兩眼就淚汪汪。」

 「後來想著大家都平安,也就想開了。」張學芬說,隨後村裡組織農機進地備耕,8月全村搶種了1100多畝大白菜,10月又種了300多畝小麥。「大家都想著今年能再搏一把。」

 播種之後,張學芬幾乎每天都到地裡,「看著出苗,看著苗出得挺齊,心情就好多了」。這茬17畝白菜的收入,在他眼裡是今年家裡經濟的主要來源。「現在價格還行,一畝地能收入1000多元(人民幣,下同)。」

 「我的麥子長得更好,比他們的好,有近10公分高。」聊起自家麥苗的長勢,東馮村正在賣白菜的張敬笑了。

 此時的張敬,已在謀劃明年開春的種植。他準備在白菜地裡先種玉米,「希望能有個好收成」。儘管現在地裡的白菜仍未全部收完。

 東馮村黨支部書記王森,連日來一直在幫助村民對接商超、銷售高麗菜。在白菜田裡,他又與中新社記者相見。

 上一次相遇,還是8月初。東馮村被洪水圍困,王森正忙著將最後一戶高齡村民從村莊向外轉移。那時的他,臉上肌肉繃得緊緊。他說,村里1,346名村民,「一人也不能落」。

 此時的王森,黑了,瘦了,「心裡卻覺得非常踏實」。「踏實」的背後,有專家指導下「搶種」農作物的長勢良好,有歷時3個月白菜收穫的不易,有對明年小麥收穫的期待,也有村莊正在加速重建的變化。

 「這些變化,也給村民帶來了更多希望和信心。」王森說,就像這一片片從洪水地裡長出來的麥苗,每一次看到,「都想再多看幾眼」。◇(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