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騷小話兒)二千輛車的影響力   喬捷

以一個家庭四人計,一輛車載一個家庭,二千輛車就涉及八千人。說的是「澳車北上」,這八千人佔居民總數一兩個百分點,對澳門本地經濟的影響有多大?單以人口計其實不大,但對人的消費習慣的影響大。怎麼說?

我計算一下上週日我「澳車北上」的消費,我早上十點半起床,去樓下買了早餐,四人約消費一百元。十一點開車去珠海,中午吃了頓飯,七百元。家人買了兩件衣服,四百元。小朋友買幾本書和玩物,三百元。下午茶買了四杯茶飲,一百元。然後去大賣場買了些生活雜貨、飲品、蔬果、菜肉,一千五元。把車的油箱加滿,三百元。晚飯回澳門吃了頓飯,三百元。因為在賣場裏面有加菜,所以不用花太多。結果一天下來,等於在澳門花了四百澳門元,在珠海花了三千五百澳門元。

作為「澳車北上」的車主,實話實說,這週末的二千輛車,對澳門經濟是會帶來一定影響,但按人口比例人數其實並不算多,只是能開車過關的人相對是比較有消費力而已。看統計數據,其實澳門居民每天過關的數量本身就很驚人,所以再加上這二千輛車的消費力,週末時看澳門民生區,路上車少了,人少了,才顯得有點和以前不一樣。

長遠而言,北上基本上是不可逆轉,哪怕政府不開放更多車通關,有過北上經驗的車主,消費習慣或多或少都已經有了改變。即使沒有車,現在也確實多了人在內地消費。我看自己個人的消費,其實珠澳和澳門吃一頓飯花的錢也實際沒差多少,主要還是考慮到服務體驗才決定北上。

有些店舖有些行業,沒生意就是沒生意,缺乏競爭就需要轉型,不合成本就不必勉強。我覺得自由市場就是適者生存,像我平日在澳門去的餐廳、去的車行,就從來沒有說過「澳車北上」對他們有多大影響。「澳車北上」限制,短時間內可能減緩一些企業被淘汰,但長遠來說只是帶給澳門居民不便。青茂口岸周邊的停車場一到週末就長期停滿,這點已經說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