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檔案室)雲南雜記 胡樹勇

七‧旅遊的精髓:寶貝和量

到雲南昆明及大理一遊,時間雖短,感受卻深,有兩個特別深的感悟。

年輕時到景區旅遊不做功課,直接去,見到啥看啥。年長後去景區,反而時不時的做些功課,搞點旅遊前的準備。這個事前功課就是找些、看些馬上要去的景區介紹。

頭天晚上飯後在昆明翠湖附近的一家年輕人開的小小的書店裏,看到了一本一位外國人在大理居住十餘年後,前兩年才寫作出版的寫大理的書,其視角和語言別有意境,於是買下這本書,作為帶在身邊的導遊書。

從昆明坐高鐵到大理,下車後的第一感覺好像是眾人在大城市車站下車,因為下車人、上車人都是川流不息。以為大理的本土人該在幾百萬以上,馬上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大理州約三百三十萬人,而大理市人口才七十六點六萬人。一個本地人口不到百萬的地方,有如此之眾的遊客量,簡直太超乎人的旅遊想像。

我受了那本外國人所寫書的蠱惑,說到大理蒼山洱海是必須要去的,所以剛住下匆匆吃過飯,打車去坐索道上蒼山,哪知到售票處下午三點零七分,人家三點打烊,售票處工作人員正在埋頭算帳,愛理不理的樣子,心裏一下蠻不高興。

後來聽當地人說這是為了安全,蒼山頂氣候多變。轉而一想,自己現在本來就是隨遇而安、漫無目標的旅遊心態,為啥受那本外國人寫的書的影響,心情才釋然。

第二天看過一段茶馬古道後,心情大好,坐在計程車上和白族司機聊天說大理景點,司機如數家珍,原本先到洱海邊,那司機說到白族的生活,我一下想到小時候看過的電影《五朵金花》,裏面的電影插曲《蝴蝶泉》就是從小就會唱的,我就在車上唱了一段,那司機隨即也唱了另一段。突然就意識到,我最早知道大理原來是因為這部電影這首歌,於是馬上對司機說,先到蝴蝶泉景區。

到了蝴蝶泉景區,在售票處買票,遊客不多,正詢問時,一個年輕的帥氣男工作人員走過來,主動給介紹去蝴蝶泉的兩種路線,我說坐觀光車去,他馬上說帶我們到觀光車邊,而後熱情道別。

一路風景如畫,在冬季彷彿行進在春光裏。

在隨後的旅行中,看到大理的每個景區景點,無論大小,無論遠近,都是按照精緻精美的標準去打造,真是一個成熟成功的大景區。

我的結論,大理是把每個景區每個景點都當作自己的寶貝來打造的,每個景點都是大整體大理景區的一員,用我們的俗話來說,手背手心都是肉,沒有親疏,都是整體中的一員。這是旅遊成功的重要關鍵。

既不分景點大小,又尊重市場規律,大理古城無疑是遊客的首選,特別是初次來客以及眾多的奔網紅打卡地的年輕人。

大理古城是大理旅遊的龍頭地。但對於多次去大理的遊客來說,可能洱海、蒼山等地,是這些遊客的所愛。

但所有的集中、最後的落腳點,就是總遊客量的數量。二零二三年大理州遊客量九千五百萬人次。這個遊客量就太驚人了!所以說,旅遊不說遊客量就是自嗨,沒有遊客就沒有價值。

寶貝和量,沒有這兩點,旅遊業啥也不是,就是白幹。(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