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在網上平台看到一則帖子,有人將一名約兩歲孩子在市內平躺在地哭鬧,旁邊疑似其母親的女子苦勸無果的片段發布出來,還抱怨孩子吵鬧許久,指責家長「會生不會養」,打擾了他人。不出所料,網上很快有人跳出教訓這位似乎還未養育孩子的作者。而這一事件,卻讓我想起前陣子出差的經歷。
前不久我前往內地城市洛陽,在那裏幾乎每天都能碰到一些較為「野性」的孩子。他們不僅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大聲哭鬧,甚至在通往大商場的馬路邊,也能看到類似網上片段中的場景:孩子大剌剌地躺在地上,任憑家長如何勸導都無濟於事。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身邊的途人表現得十分平和,有的甚至司空見慣,還會在言語間幫忙勸導孩子,比如溫和提醒「小心我們嬰兒車要開過來了,小哥哥要小心。」家長雖有些不好意思,但情緒相當穩定,並未大吵大鬧;其他人也大多反應溫和,偶有向家長投以一個「我懂!」的眼神,亦有很多人甚至看都不看一眼。
這一經歷讓我對「熊孩子」現象有了新的思考。以往,我曾認為只有過分緊張的家長才會教養出如此蠻橫的孩子。但從洛陽當地家長們萬般尷尬的表現來看,不難推測孩子或許是在其他人或媒介中學會了如何「撒野」。
長期以來,很多人都秉持「孩子是一張白紙」的觀點,認為孩子必然是從家長身上學習行為模式。無可否認,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示範作用。但在當今時代,孩子除了家人,接觸最多的還有網絡。網絡世界資訊繁雜,孩子從中可以學到的東西五花八門,這無疑讓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引導變得更加難以掌控。
也許當面對「熊孩子」現象時,我們不能一味地怪責家長。孩子行為的出現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可能與家庭環境、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也可能受到外界環境,尤其是網絡資訊的影響。
作為社會的一員,當我們遇到「熊孩子」時,不妨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像洛陽那些溫和的途人一樣,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和引導。而對於家長來說,也要更加關注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僅要做好自身的榜樣示範,還要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說明他們篩選有益的資訊,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成長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