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教育中的高山與溪流  梁幸彬

早些日子,我和同事們一起觀看了一段演講,內容引發大家激烈爭論,大家各自有不同的看法與體會。演講中,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主張,教育應當給予孩子更多自由,讓他們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怡然自得、發掘自我,活出獨特的樣貌,這樣的人生,便已圓滿。而遠在雲貴山區的華坪中學校長張桂梅則持不同觀點。她認為,唯有壓抑個人情感、背水一戰,才可能躍過命運之門,突破貧困的牢籠,走出大山的桎梏。

這並不是一場關於對錯的爭論,而是兩種教育理念的分歧。就如高山與溪流,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卻皆有其意義與價值:一者倡導順勢生長、自得其樂;一者強調奮力一搏、逆流而上。高山拔地而起,巍峨壯麗;溪流潺潺而行,靜水深流。雖然走的路不同,但終點卻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孩子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光,奔向更廣闊的未來。

故成此文,以高山溪流為喻,思教育之異途,尋人生之所向。

高山與溪流

天地之間,山巍然而聳立,水潺潺而自流,各有其美,難分軒輊。譬如人生之道,或登高山而遠望,或行幽谷而自適,皆自成其志,各展其輝。

高山崔嵬,拔地而起,直刺青天,俯瞰深澗千壑;溪流細婉,繞石穿林,涓涓不絕,自顧前行。山者,剛也,氣吞萬里;水者,柔也,潤物無聲。其形雖殊,其志則同,皆奔赴光明,皆趨向遠方。

山巔皚皚,風雪交加,人跡罕至;溪邊澄澈,松風徐來,幽靜致遠。人生之途,或登山而勵志,或循溪而養心,皆可成道,無分高下。華彩漫天,煙火綻放,追光之人,或立山巔,或行溪底。高山溪流,二者雖異,其實志同。

常言道:不以高山為榮,不以溪流為卑。平凡中自有不凡,低處亦藏光芒。若能守其道、持其志,雖微亦大。山雖高,須有根以立;水雖細,能成河以潤。無名者之努力,匯聚微光,終可燦然天地。

山與水,無貴賤;志與心,分高下。俯視溪流者,未見其生機;輕蔑平凡者,自陷空殼。山之壯麗,水之深長,皆天地所賜,何來優劣之論?凡此種種,視之不同,得之亦異。

人生所貴者,志不可奪、意不可懈。無須驚濤駭浪,亦可細水長流;無需壯麗篇章,亦能微光閃耀。願各人,或如星辰,夜中自明;或如清流,潤澤萬物。擇其道而行之,守其心而成之,是為不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