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仔屋文創氛圍 圖文/沈翔天
已經退休,時間頗多,有空常會到處逛街,經意抵達望德堂,白色的聖母堂和鐘樓大閘,門庭依舊,黃色的葡國建築,啡黃的政府機構仍存,未至物換星移,還是似曾相識,卻倒有煥然一新的感覺。
從石級下行,是古老的婆仔屋前地,幾座醒目的街頭裝飾眼前一亮:野綠色圓拱門POP MART MACAO CITYWALK,很Cute的卡通雕塑,地面也鋪上白底花邊的鵝卵石圖案,使原本的簡陋平庸,煥發蓬勃清新的朝氣。
婆仔屋是仁慈堂轄下,其貎不揚的普通民居,在二次大戰時收容窮人和難民,也曾作老人院,供年紀老邁,乏人照顧的婆婆入住,故俗稱婆仔屋;昔日路過,從不引起注目。
回歸後的2001年,政府斥巨資翻新裝修,把所有房屋髹成黃色,重鋪石板圍牆,打造成供本地青年,文化創意的園地;大瘋堂變成藝舍(藝竹苑),百年大樟樹周圍設立展覽場館,不定期舉辦各種書畫和文創展覽,還附以1601葡式餐廳,以便遊客進餐休息。
經旅遊局積極推介,婆仔屋頓成打卡熱點。遊覽當日不是假期,但見說普通話的遊客三三兩兩,或成群結隊,紛至沓來,甚受歡迎。
儘管已注入嶄新元素,但畢竟範圍狹小,涵蓋面不廣,展銷模式未能多樣化,遊客多是驚鴻一瞥,拍張照片留念,便匆匆離去,能否促進消費、帶動周邊繁榮,效益難料。而當局有所作為,讓青年人發揮創意,是值得讚賞的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