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來自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新研究,揭示了年輕人如何通過簡單的生活習慣為自己「充電」——不是靠手機,而是心理能量。在這項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追蹤了來自紐西蘭、英國和美國上千名十七至二十五歲的年輕人的生活軌跡,用三種不同的研究方式——大規模問卷、每日日記,甚至結合智慧手環資料,深入挖掘睡眠、飲食和運動如何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
結果清晰而溫暖:睡得好,心情就好;多吃水果蔬菜,情緒更穩;動一動,幸福感就悄悄上升。而最令人驚喜的發現是,這些習慣不僅各自發揮作用,還能彼此「互助互補」。
研究發現,睡眠品質是預測第二天心理狀態的最強、最穩定因素。無論你是誰,睡得好,第二天就更容易感到積極、有活力、有掌控感。有趣的是,這種影響是動態的——不需要「你一直睡得好」才有效,而是「你今晚睡得好,明天就感覺好」。換句話說,哪怕你平時作息不規律,只要今晚早點關手機、睡踏實了,明天就能立刻感受到情緒的提升。
而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則緊隨其後成為第二大「情緒助推器」。研究顯示,哪怕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日子裡,哪天吃的蔬果較多,哪天的幸福感就更強。那這並不是說要求你立刻變成「純素食戰士」,而是不妨在今天比昨天多加一份蔬菜,或加一份水果,這樣你的大腦可能已經在悄悄感謝你。
運動的作用同樣真實。資料顯示,當天運動量更大的日子,人的心情通常更好——這種關聯在個人內部的日常比較中尤為明顯。也就是說,你不需要和別人比誰運動得更多,而是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多動一點,比如多走十分鐘、多爬一層樓,就足以讓情緒「天平」向積極的一端傾斜。
更妙的是,這三種健康行為可以「互補」:如果你昨晚翻來覆去沒睡好,只要今天多吃些水果蔬菜,那種「腦袋沉沉、情緒低落」的感覺可能就會被溫柔地緩衝掉;反過來,如果你某天蔬果吃得少了,良好的睡眠也能幫你「抵擋」情緒的下墜。
科學家解釋說,年輕人可能正經歷人生中最動盪的階段:離開家庭、面對學業壓力、經濟獨立、建立新的人際關係……這些挑戰本身就可能壓得人喘不過氣。但新研究傳遞了一個積極資訊:你不是只能「熬過」,你完全可以通過日常習慣,讓自己在這個關鍵時期真正「茁壯成長」。
當然,這項研究也有其局限,未來還需要更多元的人群和更大規模的資料來驗證這些發現。但無論如何,它為我們點亮了一盞燈:心理健康,不只是「心理」的事,它深深扎根於我們每天吃甚麼、怎麼睡、運動不運動這些看似平凡的選擇中。◇
(資料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