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席夫重塑巴赫音符 樂飛

上兩期說過朱曉玫,想起當今另一位擅長巴赫作品的鋼琴家席夫(Andras Schiff 1953-),他剛完成在台灣的一系列演出及大師班活動,其對音樂的深刻洞察力及見解引來當地樂迷熱烈反響。筆者雖未聽過他的現場演奏,但一向透過錄音認識大師的琴藝,特別喜愛他指下的巴赫作品。

席夫是匈牙利裔英國藉鋼琴家,受訓於李斯特音樂學院,與他同期入讀該學府的還有Zoltan Kocsis、Deszo Ranki,這三位鋼琴家一起畢業,於一九七零年代剛出道時被並稱為匈牙利三傑,頗引注目。後來三人各自發展, Kocsis於二零一六年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入籍英國的席夫則一直事業順景,他走德、奧系音樂路線,特別擅長巴赫、莫札特、貝多芬作品,他彈奏巴赫尤其獲廣泛稱頌,有樂評更譽他為繼Glenn Gould之後最偉大的巴赫專家。他的演繹兼顧了技術性和音樂感,結構縝密,層次清晰,體現出對複調音樂的深刻構思和高超控制能力。他通常採取勻稱的速度,音色細膩自然,雖稍嫌清淡,卻雅致脫俗,散發透明純淨美感,別具一股「貴氣」。

席夫已在DECCA發表過巴赫最重要的鍵盤作品,包括《平均律鋼琴曲集》、《哥德堡變奏曲》、《英國組曲》和《法國組曲》等。加盟ECM後,相信他正開展其巴赫作品的重錄計劃,已推出的包括《哥德堡變奏曲》,筆者欣賞後,感覺層次、線條是一貫的清晰明確,旋律在同樣流暢的基調上加進一點個人特色,尤其明顯的是獨特裝飾音的運用,亦稍為斟酌於樂句的鋪排,延音踏板使用偏向抑制,加強了音符的跳躍感。各方面好壞與否,只能以見仁見智來形容,個人則認為他有點刻意求新,演奏雖不致於太個性化,卻未免削弱了一點雋永、自然、雅緻的音樂韻味,我更鍾情於他早年的質樸演繹。

最近我又聽了他重彈的二及三部創意曲(Two & Three Part Inventions),大師似乎有意反璞歸真,使用一具古鍵琴重塑這系列作品,樂器無疑音色古樸,教人發思古之幽情,但個人對該琴的「木獨」音響難以接受,這種「清心寡慾」的琴音,只會讓我更嚮往於現代鋼琴的豐富韻味及深邃意境。

事實上席夫對特定作品使用的樂器有其執著,他曾說史坦威鋼琴(Steinway & Sons)雖在音樂會中慣常出現,但如果要彈維也納作曲家的作品,維也納生產的貝森朵夫(Bosendorfer)才較適合,貝森朵夫音色比較溫暖,琴音香醇甜美,即使強奏也不至於粗糙,最宜用來彈奏莫札特、舒伯特作品。對大師這番理論,筆者也表認同,但站在享受音樂的角度,我拒絕聽他以一具「古董」來彈奏巴赫,無論背後基於甚麼學術性觀點。

席夫向來予我的印象,是一個擁有嶄新思維而不固步自封的鋼琴家,完成台灣之旅後,大師將於三月訪問香港,聯同樂團演奏巴赫與莫札特的多部鋼琴協奏曲,他屆時可會透過音樂發表其全新觀點?樂迷且洗耳恭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