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這一刻的霧霾 方道源
天氣反常,連小城都多了一陣霧霾,一上街呼吸着這空氣,居然嗅到了北方的味道。曾幾何時,只要到北京,那種燒煤炭的煙霞味道就撲鼻而來,聽說人類的嗅覺最是長久,於是首都的味道徘徊在記憶之中。
京城的霧霾彷彿與工業掛鉤,事實上在工業最發達的日子,呼吸會最用力,在戶外走動十分鐘,用紙巾輕抹面龐,會得到灰黑色的回饋;甚至在二零零零年初的廣州,也會有同樣感受。生活在澳門,有海風吹來,附近又是輕工業,壓根兒不會有這種煩惱。這些年內地行業開始轉型,加上一系列環保政策,已經大大改善空氣污染,而當疫情來到的時候,一切都在緩慢發展,藍天終於出現。
人總是矛盾的,經濟亦如此,空氣質量變好,經濟卻漸變寒冷,工業減少,大量勞動力面對工時不足收入不夠的景況,究竟應該如何選擇?
記得多年前到馬爾代夫旅遊,那漂亮的海,那肉眼可見的銀河,那種自然生態無拘無束的感受,都教人難忘。當時有跟朋友分享過,如果當地的消費能夠低一些便好了,但朋友卻反問一句,「如果他們的消費低,人人都可以承受,那就意味到來的人會十分多,你覺得還會有這樣的自然生態嗎?」
對,「針無兩頭利」,他用高昂的價格,換來更清幽的環境;要享受藍天白雲,從來都是需要代價;同理,要發展換來金錢,多半要開山劈地。世間其實需要平衡,為了找尋出路,彼此都要接受妥協。彼此了解彼此尊重,所有的妥協才變得更有意義。
也許用傳統經濟都不能分析當前形勢,每個新聞都充斥着新興經濟詞語,而且這風氣就如煙霞一般逐漸吹來。我嘗試除下口罩去接受這外來的味道:
乞~嗤!Excuse me。◇